《进击的巨人》——自由之翼
前一段时间,抽空把《进击的巨人》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在此处,我无意去总结整部动漫的剧情。我想表达的更多的是我的一些感想。
剧情评价
其实,我并不太喜欢《进击的巨人》的叙事手法。谏山创很擅长利用信息差制造悬念,并通过紧凑的中篇故事快速调动观看者的情绪。在每个小的中篇章中,在观看动漫的过程中,至少我的情绪是一直被调动的。其次,由于我们缺少信息,在马莱篇之前,我们都认为人类的敌人是巨人。我们的视角就如同作品中的角色视角一致,我们得消灭巨人,为了人类的自由。
到了马莱篇,许多真相逐渐开始浮出水面。然而,我并不觉得这种伏笔有什么值得称赞的。谏山创在马莱篇之前几乎没有对马莱这个国家进行过描述,针对马莱的伏笔仅仅是来自于莱纳的一些话语。
回到无法回去的故乡,我的心愿仅此而已。
然而,从观众的视角来看,我们只会认为莱纳是因为墙壁被破坏了,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艾伦肯定也是这么想的)。其实,作品使用伏笔是一个极其正常的做法,但是谏山创利用信息差控制观众的情绪。正如我们也和在墙内的艾尔迪亚人一样,我作为一个观众也是希望能够消灭巨人。但是到了马莱篇,我们都知道了实际上在马莱的艾尔迪亚人本身也是受到了马莱的压迫,在长期的洗脑教育下,马莱的艾尔迪亚人认为墙内的艾尔迪亚人是恶魔。在这一刻,这部作品实际上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我们得消灭人类的天敌巨人”变成了“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斗争”。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题。但是,我其实并不满意谏山创的叙事方式,因为我觉得谏山创应该把整个世界观透明地展现给观众来描述这个故事。也就是直接开篇介绍马莱派莱纳等人来的目的,直接揭露墙外是存在其他的文明世界的。但是我认为谏山创没有这个水品。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调查兵团因为好奇心和追寻自由而努力地开辟墙外的世界,我们才能与作品中的角色共鸣。如果我们作为观众,一开始就知道真相呢?我们的角度是不是会不一样呢?其实,这才是考验水平的写法。实际上,网上有许多人批评谏山创的虚无主义,我倒是觉得谏山创根本不是从虚无主义的角度来描写这个作品的。反而,他本质是在玩弄观众的情绪。如果谏山创能从一开始就告诉观众真相,我才能够认同这部作品是基于虚无主义的哲学观念去描写的,我认为这其实是谏山创对观众的嘲讽。因为我们观众其实也是在墙壁里面的人,在由被谏山创构建出的这个墙壁中的人。
从马莱篇开始,谏山创已经无法使用原有的叙事手法了。这导致了谏山创难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调动观众的情绪。同时,从马莱篇开始,谏山创引入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拔高了作品的立意。此时,谏山创的笔力就无法驾驭住作品了。在马莱篇之间,谏山创尚且能够用二元论的方式推动剧情的发展。显然,面对势力之间的复杂矛盾,谏山创的笔力处理地一塌糊涂:
- 由于艾伦是进击的巨人,能够和继承者进行交互,受到来自未来的始祖巨人的力量的影响。这就是这部作品超级拉胯的地方,并不是其基于宿命论的哲学观点的问题。而是这就是在忽悠观众,强行地将剧情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那么实际上我们可以说艾伦的一切行动都是基于始祖巨人的。不论其对马莱发动袭击还是发动地鸣。在我的理解里面,艾伦的塑造彻底拉胯,因为在马莱篇之间,我们可以认为艾伦是基于其意志追寻自由,然而谏山创却直接把观众当成了一个笑话。艾伦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傀儡了。
- 始祖尤弥尔的人物塑造问题。我其实并不反感尤弥尔本身的人物塑造,但是问题在于谏山创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没有逻辑,我们就当始祖尤弥尔当时没有转过弯来,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始祖尤弥尔一直被她过去的爱情和自身的奴隶身份束缚,然后被艾伦几句话就劝动了。我求求了,一个2000多年都生活在束缚之中的人,就靠几句嘴遁就被唤醒了自我意识吗?特别是尤弥尔最后看到三笠亲手杀死艾伦,从爱情的束缚中解脱,使巨人之力从世上消失。我觉得这就是纯粹在扯淡了。倒不如说谏山创根本不知道怎么收尾了,只能这样搞,导致了人物为剧情服务。
当然,你不得不承认谏山创这样的方式,使作品在商业上成功了。
虚无主义
为什么我单独用一节讲这个问题呢,是因为网上有很多人认为最后谏山创的处理是虚无主义的体现,但要我说谏山创并没有实力写出虚无主义的作品。在传统虚无主义文学作品中,全知叙事是最常见的叙事手法。例如,加缪的《局外人》虽然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但读者能够看到梅尔索行为的荒谬性;萨特的《恶心》让读者理解洛根丁的存在危机;卡夫卡的《变形记》则让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格里高尔的处境。然而《进击的巨人》选择让观众与角色共同经历认知的转变过程,而非从一开始就拥有完整的世界观认知。
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我的理解里,谏山创仅仅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渲染情绪。如果真的想要展现虚无主义,更应该展现无意义的战斗。如果谏山创采用上帝视角,从一开始就向观众展示墙内艾尔迪亚人和马莱人各自的处境和思想,让读者看到两方都被各自的意识形态和历史记忆所束缚,都认为自己在为正义而战,那么作品的虚无主义主题可能会更加鲜明和深刻:
- 墙内人为“自由”而战的徒劳。
- 每个角色都被自身视角所局限。
真正展示虚无主义,最有效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上帝视角展示不同阵营无意义的战斗。这种叙事策略能够让观众超越单一视角的局限,直接感受到冲突的荒谬性和徒劳性。同时,也能让我们思考存在主义,纵使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仍然有一群人在为自己的存在意义而战斗,例如调查兵团。
调查兵团
反而,调查兵团是整部作品中塑造的最好的部分。无论是马莱篇前,调查兵团为了追寻自由或者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选择去开拓墙外的世界还是在马莱篇后调查兵团坚持自己的信念都令人无比动容。在我的理解里,调查兵团代表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不满足于成为猪猡,遵循自己的好奇心追寻自由,真正能够被称为自由之翼。然而,自由的代价是巨大的,调查兵团众多人的牺牲,为了自己的信念献出了心脏。
实际上,这也是我觉得谏山创笔力不行的地方,如果谏山创在一开始就让观众看了上帝视角,纵使观众在前期会觉得调查兵团被隐瞒在欺骗之中,观众更会被调查兵团展现的品质所打动。哪怕是面对无意义,调查兵团也坚持自己的信念。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人们对于虚无的反抗,无论是选择生活在虚无,荒诞或者存在中,作为观众更想看到的是作品中的人类的反思,挣扎,最后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泽野给调查兵团写的两首歌“The Dogs”和“Barricades”或许完美无缺地表达了调查兵团的品质。
- The Dogs
Do you believe that we can just kill them all?
Do you believe that we can conquer this?
Can’t delete all the mess that I have seen
Fall in the fire, but these burns will heal you
Coming down to show you what to do
How to die with honor, dignity
We should delete all the mess out from our sight
What is truth is for me and you - Barricades
Wouldn’t it be nice to take a walk on some pure white sand
Gaze at the horizon
Without living in fear?
Wouldn’t it be sweet to watch the sun curve down meets the waves?
And taste the ocean spray
And realize we’d been living as slaves
为调查兵团献出心脏。